靳煜 | 乾隆年间三次西域测绘再分析

收录于合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文利用满文资料完整梳理了乾隆三十七年(1772)第三次西域测绘过程,修正、补充了笔者《清乾隆年间西域测绘再考察》一文中的测绘路线与数据,认为三次测绘的目的区域较为明确,三次测绘的实测点(包含可能的实测点)为43个,占哈密以西115个经纬点的37.39%,非实测点为23个,占总经纬点的20%;三次西域测绘可能的最大实测面积约占115个经纬点覆盖面积的三分之一;铜版“乾隆十三排图”的刻版时间仍有待讨论。

[1] 本文受复旦大学“985工程”复旦丁铎尔中心生态环境与人文社科交叉研究项目“中国西部地区气候变化与区域响应(1200—2000)”(项目编号:FTC98503A09)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清末地理大测绘:以光绪《会典舆图》为中心的研究”(项目编号:13NDJC104YB)的资助。

[2] “乾隆十三排图”,又名“乾隆内府舆图”,在乾隆年间完成新疆实测和西藏地区的复查、订正后绘制完成,范围包含今中国及周边的欧亚大陆,地名都使用汉文注记。绘制完成后蒋友仁(Michael Benoist)制版刊印,仅藏于内府,直至1925年故宫博物院点收故宫造办处存物时才发现。本文所考察的“乾隆十三排图”见汪前进、刘若芳整理《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外文出版社,2007年)“乾隆十三排图”。

[3] 参看冯立升:《乾隆时期西北地区的天文大地测量及其意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3期。本文所称“西域”的范围是清代伊犁将军辖区与甘肃省安西州,即《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中所载安西南北路与天山南北路。文中所称“经纬度”不是今天国际通行的经纬度,而是清代以过北京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北京以西为“偏西”,以东为“偏东”,“东西偏度”值表示经度,以北极出地高度值表示纬度。汪前进认为《西域图志》所载经纬度不是“乾隆十三排图”新疆部分绘制所使用的经纬度值,见汪前进:《乾隆十三排图定量分析》,曹婉如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清代)》,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113~119页。

[4] 靳煜:《清乾隆年间西域测绘再考察》,《历史地理》第3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49~266页。

[5] 郭美兰:《乾隆年间西北地区三次绘图始末》,《满语研究》2013年第1期。

[6] 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合编《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08册)第261~262页,《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伊勒图奏乾清门侍卫保宁率西洋人赴伊犁卡伦绘图折》,第111册,第261~262页,《哈密办事大臣佛德奏报侍卫保宁绘制完伊犁等处地图经哈密回京折》。原文为满文,笔者翻译时参考郭美兰文。本文满文转写俱使用穆麟德转写法。

[7] “杜尔伯特”,今蒙古国乌布苏省乌兰固木周围地区。满文原文在“唐努”和“乌梁海”之间点断,《清朝文献通考》和陈启运《北极高度表》(〔清〕陈启运辑:《北极高度表》,《陈氏六书》,道光年间,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缩微胶片)记录为“唐努山乌梁海”,应是指今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东南区域。

[8] 今托里县苏也克河上游萨尔巴斯陶。

[9] 满文名为gūrbanjirgalang。在“乾隆十三排图”上此地名位于特克斯河下游。但是根据上下文,该地名应位于今托里县至精河县之间。由于蒙古语地名重名较多,暂不知该地名位于今天何处。

[10] 《乾清门侍卫保宁等奏到乌里雅苏台杜尔伯特唐努乌梁海等地绘图折》,《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108册,第309~310页。

[11] 《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伊勒图奏乾清门侍卫保宁率西洋人赴伊犁卡伦绘图折》,《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108册,第261~262页。

[12] 《乾清门侍卫保宁等奏到乌里雅苏台杜尔伯特唐努乌梁海等地绘图折》,《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108册,第309~310页。

[13] “阿勒坦额谟尔”:满文为altanemel,对照俄文拼写以及“乾隆十三排图”所示相对位置,此地是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州伊犁河北岸的阿尔滕埃麦利山(Хребет Алтынэмель)。见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геодезии и картографии МВД СССР,Атлас Мира,Москва,1954,стр.61-62。俄汉对译见季文慧编:《俄汉对照苏联中亚各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地名译名手册》(上),新疆大学苏联问题研究室,1982年,第17页。“格根”: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伊犁河左岸支流恰伦河(Шарын、Чарын)上游克根河(Кегень、Кеген),见Атлас Мира,стр.61-62。括号中俄文地名左边见Атлас Мира,右边见《俄汉对照苏联中亚各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地名译名手册》(上),第100页,以及《俄汉对照苏联中亚各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地名译名手册》(下),第209页。“哈尔奇拉”:据“乾隆十三排图”所示相对位置,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伊犁地区”和Атлас Мира第61~62页地形图,是今克根河上游支流,但具体是今天的哪条支流有待进一步考证。

[14] 《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实麟奏乾清门侍卫保宁等人到喀喇沙尔绘图片》,《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109册,第82~83页。这份材料中的时间与行经地点异乎寻常,在当时的条件下应该无法如此迅速。笔者推测:材料记录人实麟驻扎焉耆,他也许只是听闻测绘队伍来到尤路都斯等地展开测绘,具体过程他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准确记录。由于暂无其他材料补充,此处存疑。下文图1是按照上述材料制作的。

[15] 满文名为šantas。山岭名,善塔斯岭,见钟兴麒编著:《西域地名考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第816页。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伊塞克湖州北部桑塔什山口(пер.Санташ),见АтласМира,стр.61-62。俄汉对译见《俄汉对照苏联中亚各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地名译名手册》(下),第166页。

[16] “乾隆十三排图”上找到“沙尔博尔”,是注入巴尔喀什湖的一条河流。尚不能证实对音关系。

[17] 《乾清门侍卫保宁等奏报绘制伊犁等处地图情形折》,《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110册,第390~391页。

[18] 《伊犁将军舒赫德奏公保宁等到伊犁绘制地图片》,《伊犁将军舒赫德奏保宁等绘制好伊犁地图返回京城片》,《乾清门侍卫保宁等奏报绘制伊犁等处地图情形折》,《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110册,第252、388~391页。

[19] 《乌鲁木齐参赞大臣索诺木策凌等奏绘制地图侍卫保宁等前往辟展巴里坤折》,《辟展办事大臣达桑阿奏报侍卫保宁绘制完伊犁地图返京经过辟展片》,《署巴里坤总兵巴格奏侍卫德保等到巴里坤绘制完地图前往哈密片》,《哈密办事大臣佛德奏报侍卫保宁绘制完伊犁等处地图经哈密回京折》,《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111册,第194、203、313、261~262页。

[20] 18个点数据摘自〔英〕约·弗·巴德利著;吴持哲,吴有刚译;胡钟达校:《俄国·蒙古·中国》,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59~360页。先后顺序依据原书,但是用字依据《西域图志》或《清朝文献通考》。括号中为图2、图4所示用字,参照“乾隆十三排图”。下文同。

[21] “kurlik”见《侍卫何国宗奏将额林哈毕尔噶等处山川绘图完毕并返京至肃州过冬折》,《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21册,第107~108页。汉译文见《清国史》(嘉业堂钞本),第6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482~484页。

[22] 〔英〕约·弗·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第359~360页。

[23] 《清朝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卷256,象纬一,考7162。

[24] 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布克河上游段。

[25] 今和布克赛尔查干库勒乡南流之水。

[26] 今乌伦古河、乌伦古湖和吉力湖。两处地方经纬度值相同。

[27] “乾隆十三排图”所示其位置在巴尔喀什湖以北。

[28] 《清朝文献通考》记录“那林山”的经度值在塔拉斯以西。

[29] 奏折中说明了测绘队伍仅到达珊塔斯所设卡伦,并未继续向西。见《伊犁将军舒赫德奏公保宁等到伊犁绘制地图片》,《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110册,第252页。

[30] 三次的数据相加是44个,但其中“斋尔”被计算了两次,因此总数为43个。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

编排:王润泽

审校